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画面内容、大小及历史价值?
画面内容:
《最后的晚餐》
取材于
《新约圣经》
,据《新约圣经・马可福音》记载:
耶稣
最后一次到
耶路撒冷
去过逾越节,犹太教祭司长阴谋在夜间逮捕他,但苦于无人带路。正在这时,耶稣的门徒犹大向犹太教祭司长告密说:“我把他交给你们,你们愿意给我多少钱?”犹太教祭司长就给了犹大30块钱。
于是,犹大跟祭司长约好:他亲吻的那个人就是耶稣。逾越节那天,耶稣跟12个门徒坐在一起,共进最后一次晚餐.
他忧郁地对12个门徒说:“我实话告诉你们,你们中有一个人要出卖我了!”12个门徒闻言后,或震惊、或愤怒、或激动、或紧张。《最后的晚餐》表现的就是这一时刻的紧张场面。
大小:《最后的晚餐》宽420厘米,长910厘米。
达・芬奇
不仅在绘画技艺上力求创新,在画面的布局上也别具新意。
价值:达・芬奇的创作不可能再回到普里西拉墓室的“分面包”的多义性之中去,他也不可能采用中世纪时期冷冰冰的图案符号式的人物造型和手法。
经过几代人文主义者和艺术大师们的努力,悠久而丰富的古代文化,与现实生活的人性与情感在艺术的创作中是不应该再被分离的了。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在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创新发展的结合上是做得最好的典范之一。
扩展资料:
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的最初创作构思起步于卡斯塔尼奥的作品。在达・芬奇的草图中,一字形排开的构图,犹大独自坐在长桌的另一边,耶稣正把面饼递于犹大的面前,众人的注意力都转向了犹大。为了形成众人对犹大的压倒一切的气势,达・芬奇在草图中升高了视平线。
达・芬奇在草图中也学习了卡斯塔尼奥的做法,让门徒约翰伏在桌上。而以前传统的画法是根据圣经原典的描述,让约翰投于耶稣的怀中。草图上的每一个人,几乎都照搬了来自生活的素材,人物都具有剧烈的情态,动作幅度较大,却少有相互的联系。
达・芬奇继承了卡氏对宗教题材的情节化的处理方式――在画中讲一个生动、真实的故事。这种宗教题材的世俗化倾向在15世纪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当时,许多画家喜欢把圣经故事展现于此时此地的现实环境中,并常常在其中画上自己和朋友的形象,以此为荣。
参考资料来源:
找图网--最后的晚餐
《最后的晚餐》为什么画了四年?
图片素材来源网络,如侵联删
达芬奇大家都知道吧,如果你一时间想不起来是谁,那我提醒一句,《蒙娜丽莎》的作者你总能想起来了。
达芬奇除了是个优秀的画家艺术家之外,他还有一个响当当的身份,就是:拖稿大王。
《最后的晚餐》这幅画被他拖了整整四年才完成。《蒙娜丽莎》也差不多,被他拖到死都没有完成。
由于达芬奇画的实在是太慢,意大利米兰的圣玛利亚感恩教堂院长看着墙上的画,第N次催稿,里面的修士们也厌烦了他,就跑去跟领导告状。
达芬奇却说一个艺术家应有充分的时间工作,自己并非是普通的工人,灵感有时是很随性的。
他还说,图中的人像很费心思,尤其是那不忠实的使徒“犹大”的像,寺中的有个僧侣的面相,其实颇可做“犹大”的模特儿……
这几句话把领导说得笑开了,而寺中的僧侣恐怕当真被莱奥纳多把他画成叛徒犹大之像,也就不再吱声了。
我们都知道《最后的晚餐》是一幅巨作,究竟为什么达芬奇屡次停笔,画了4年之久呢?
在文艺复兴时期,画家们完成一幅画需要有漫长的准备时间,绘画所需的画材,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全部采买完成。很多时候画家往往要等颜料全齐,才能开始开工。
而且当时的壁画一般都采用湿壁画,比较难修补。
这种绘画方法说简单点就是在给墙纹身,先给墙上刷上一层石灰,趁着石灰没有干透,用颜料给墙壁做彩色纹身,一边纹身一边还要喷水保湿。
这样才能保证颜料进入墙里,多年之后仍然鲜艳。
由于石灰层干透之后很难上色,湿壁画必须在干透之前全部画完,这对于拖稿大王达芬奇来说就很难做到了。
为了避免出现颜料没来,石灰层就干了的尴尬局面,达芬奇用了一种新的画法一干壁画。
顾名思义就是等石灰干透了再用其他颜料在上面作画,虽然颜料的附着性可能不够,但可以想画几笔就画几笔。
如果中间有了新的构思,还可以继续修改,在市场上看到了合适的颜料买回来还能用得上。
用了新技法的达芬奇,有了新想法都会及时修改,等到全部画完已经是4年之后,头上也多了拖稿大王的称号。
其实按照四年一幅画的速度, 达芬奇一生有24幅画流传下来算是高产了。
这幅作品一经问世就好评如潮,它非常简洁而且富有戏剧张力,几乎所有看过的人都对它终生难忘。
事实上,《最后的晚餐》在绘画史上从来都没有“最后的”版本,不少画家都画过同名画作。
拉文纳《最后的晚餐》
这是幅镶嵌画,6世纪的意大利画家拉文纳所作,这是我能找到的年代最久远的《最后的晚餐》了。你能看清谁是犹大吗?我只看得清桌上的那条鱼……
卡普阿《最后的晚餐》
威尼斯圣马可大教堂《最后的晚餐》
耶稣告知门徒们自己被出卖的事实以后,做了个提示:正准备和我从一个盘子里拿东西(有资料说是“正准备去接我蘸了汤的面包的那个人”)出卖了我。
所以上面两幅作品中,你能一眼看出谁是犹大。
乔托两幅《最后的晚餐》
乔托大爷不愧是文艺复兴的创始人,这两幅的表现力明显比上面的作品要好得多,使徒们也开始有了各种表情与相互之间的交流沟通。
那么,这么多人里面犹大要怎么表现呢?好办――谁的头顶上没光圈谁就是那个无耻叛徒。
格列柯《最后的晚餐》
这张图里的表情更多了,眼神放到现在来看也有很多笑点,那么犹大在哪里?很简单――犹大用30块金币出卖了耶稣,所以谁拿钱袋谁是叛徒。
安德烈亚・德尔・卡斯坦诺 《最后的晚餐》
多米尼克・吉尔兰达约《最后的晚餐》
这两幅作品对于每个门徒的心理描写细化了很多,你仔细看会发现,每个门徒都像活了过来一样,同时这种独特的构图方式让你一眼就可以辨认出谁是犹大:他孤零零地坐在对面。这种表达很直接,但是也有一个弊端――耶稣中心的位置完全被模糊掉了。
所以,所有版本的《最后的晚餐》,犹大几乎都是可以一眼认出来的:要么坐在大家的对立面,要么手部有动作,要么有须黑发,面貌奸诈,要么头上没有光环,要么手里提溜着钱袋。
同一主题的油画,也呈现了中国画的表现方法,使得中西文明交流在此处表现得生动而富有意蕴。比如说,展品中有两件中国人在20世纪初所创作的《最后的晚餐》,我们也可以藉此领略中国式的表现方式。
▲王肃达 《最后的晚餐图》
20世纪初 绢本设色
213×45厘米(内);213×71cm厘米(外)
这幅画描绘的是耶稣在被定罪和钉死十字架的前夜。他与门徒一起吃饭――最后的晚餐,画中可见其中三位门徒。耶稣居中,约翰低着头趴坐在左边,身着蓝色中式服装的彼得坐在右边,詹姆斯跪在桌子的另一边。
画中场景为中式住宅,置有典型的三脚圆凳,后面是一扇圆窗,窗帘半掩,竹枝入眼。桌上摆的都是中式饭菜,有馒头、盛在白碗里的汤、放在红盘里的鸡。
最后的晚餐恰逢犹太逾越节之际,实际是逃埃及时的特别晚餐,其中的食物都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如羔羊肉(羊食草以铭记埃及的奴隶制)、无酵面包(寓意离开埃及时的匆忙)、几杯仪式用酒。
▲任懿芳 《最后的晚餐图》
20世纪初 绢本设色
108×64厘米(内)
141.5× 75.5(外)
这幅画描绘的是耶稣在被定罪和钉死十字架的前夜,当时他在与门徒一起吃饭(他最后的晚餐)。画面呈现出典型的中国风格,耶稣头上有光晕围绕,他以面包和葡萄酒为其身体和血液的圣记,圣餐由此而来。
桌上有一只盘子,盛有圣饼(象征基督的身体);还有一只圣餐杯,盛有葡萄酒(象征基督的血)。门徒围成一圈面向耶稣,以免这一场景为外人所见;耶稣正要告诉他们圣餐的由来。
回到我们今天的主人公,拖稿大王达芬奇,他后期最杰出的那几幅作品,都是带在身边长达十几年,不断修改完善。
比如《抱银鼠的女子》,达芬奇的创作过程进行了两次修改。最初版本女子手中没有银貂,随后加上了一只小而灰的银貂,最后银貂才改成现在的样子。
有些作品甚至去世都没有最终完成,因此现在全世界只有15幅达芬奇真迹。
达芬奇当然也意识到自己有这个毛病,总是不能如约完成作品。所以得不到贵族青睐,获得世俗的成就和金钱吧。
写生帮・为画家而生
长按关注
长按关注 谢谢您用心阅读这篇深度好文
博闻广识的你一定会
点赞点在看
甚至
分享到朋友圈
吧
最后的晚餐的故事
一 最后的晚餐的故事
耶稣最后一次到耶路撒冷去过逾越节,犹太教祭司长阴谋在夜间逮捕他,但苦于无人带路。正在这时,耶稣的门徒犹大向犹太教祭司长告密说:“我把他交给你们,你们愿意给我多少钱”。
犹太教祭司长就给了犹大30块钱。于是,犹大跟祭司长约好:他亲吻的那个人就是耶稣。逾越节那天,耶稣跟12个门徒坐在一起,共进最后一次晚餐。
他忧郁地对12个门徒说:“我实话告诉你们,你们中有一个人要出卖我了!”12个门徒闻言后,或震惊、或愤怒、或激动、或紧张。
(1)最后的晚餐的故事扩展阅读:
《最后的晚餐》是意大利画家达・芬奇于1495-1497年费时三年为一所修道院的餐厅所作的壁画。这幅画着重刻划耶稣的门徒在听到主说“你们中间有一个人要卖我了”的时候所表露出来的不同的心理反应。
先看基督左边的一组三个人:腓力按耐不住地跳起来,带着不可捉摸的疑问转向基督,想弄清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他用手捂着胸口,欲表白自己的真诚的纯洁。
老雅各极度愤慨,摊开双手,身子因失去重心而稍后仰,好象在表示:这简直不可思议。在他们后面站着的是多马,他尽量按下性子,向基督举着食指向上。
在基督右边的一组三个人中,有一个是犹大,他心虚地急忙扭动身子,惊恐地想远离夫子,并且慌忙地握紧告密所换来的钱袋,战粟而害怕地斜视着基督。
约翰忧柔地把头垂在一边搭拢双手,神志焦虑,不知怎么办是好,在听彼得细言。彼得勃然大怒地站起来,弯身前倾向着约翰,左手搭在他的肩头,紧贴耳边。
最右边一组三个人中,靠近彼得的是巴多罗买,他张开双手,显得震惊而又沉着,似乎是要大家不要惊慌,他自己严肃而冷静地凝视着基督,想拯救夫子。
搂着巴多罗买的是小雅各,他紧张地望着基督无能为力。站在最顶端的是强壮的安得烈,他探身向前,颇有冲上前去之势。
最左边一组中,马太双手伸向基督,脸却转向左边的达太,好象在询问有经验的老人,刚才夫子所讲的到底是指谁呢?达太摊开双手,表示自己也正在纳闷。西门也正在苦苦思索,但是毫无结果。
这幅画的构图并不复杂,基本上是在一直线上穿插变化的,但单纯中见丰富。画家把十三个人物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既有区别又有紧密联系,既突出了基督的主要形象,又层次分明地刻划出每一个人的外貌和性格特征。
画家把耶稣安排在既是画面中心,又是视觉中心的位置,用背景中大门的透光,更加清楚地衬托出耶稣的形象,餐桌、墙壁门窗和天花板的处理取平行透视,都集中地消失在基督的形象上,这一切很自然地把观众的视线首先吸引到基督身上。
并且有意识地把两侧的门徒和耶稣分开,初看耶稣似乎很孤立,实际上内在情绪和感情以及整个事件都把他们紧密联系在一起。
十二个门徒三人一组平均分配在两边,以其各自的动作和表情与基督发生联系和呼应,整个环境和道具的处理比较简单,为的是更加突出激动的人物,再通过这些人物的动作和表情将整个画面的中心引向基督。
画家在创作这幅画时极为慎重,有时站在画前沉思徘徊半天不能落笔。修道院的院长十分恼火,指责他是有意怠工,拖延时间。
画家正愁找不到犹大头像的模特儿,觉得这个令人讨厌、粗暴无知的院长的头正合适,便用了它作为犹大的形象。
我们在画中所看见的犹大,阴沉而丑陋,又显得特别粗鲁,与旁边的约翰和彼得形成鲜明的对比,令人望而生厌。
《最后的晚餐》达。芬奇 油画 1495-1498 420X910厘米,现藏米兰圣玛利亚德尔格契修道院。
达。芬奇毕生创作中最负盛名之作。在众多同类题材的绘画作品里,此画被公认为空前之作,尤其以构思巧妙,布局卓越,细部写实和严格的体面关系而引人入胜。
构图时,他将画面展现于饭厅一端的整块墙面,厅堂的透视构图与饭厅建筑结构相联结,使观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画面中的人物,其惊恐,愤怒,怀疑,剖白等神态,以及手势,眼神和行为,都刻划得精细入微,唯妙唯肖。
这些典型性格的描绘与画题主旨密切配合,与构图的多样统一效果互为补充,使此画无可争议地成为世界美术宝库中最完美的典范杰作。
参考资料来源:
网络――最后的晚餐
二 达芬奇的作品 最后的晚餐 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是什么
《最后的晚来餐》壁画取材源自圣经马太福音第26章,描绘耶稣在遭到罗马兵逮捕的前夕和十二门徒共进最后一餐时预言“你们其中一人将出卖我”后,门徒们显得困惑、哀伤与骚动,纷纷询问耶稣:“主啊,是我吗?”这时,唯有坐在耶稣右侧(即画面正方左边第三位)的叛徒犹大惊慌地将身体往后倾,一手抓着出卖耶稣的酬劳、一个装有三十块银币的钱袋,脸部显得阴暗。
根据圣经新约全书:马太福音26:20-29;
马可福音14:17-25;
路加福音22:14-23;约翰福音13:18-30记载最后的晚餐如下:
“主耶稣被卖的那一夜,拿起饼来,主谢了,就擘开,说:‘这是我的身体,为你们舍的;你们应当如此行,为的是纪念我。’饭后,也照样拿起杯来,说:'这杯是用我的血所立的新约;你们每逢喝的时候,要如此行,为的是纪念我。’你们每逢吃这饼,喝这杯,是表明主的死,直等到他来
三 世界名画”最后的晚餐”的背景故事是什么
《最后的晚餐》取材于《新约圣经》,据《新约圣经・马可福音》记载:
耶稣最后一次到耶路撒冷去过逾越节,犹太教祭司长阴谋在夜间逮捕他,但苦于无人带路。正在这时,耶稣的门徒犹大向犹太教祭司长告密说:“我把他交给你们,你们愿意给我多少钱?”犹太教祭司长就给了犹大30块钱。于是,犹大跟祭司长约好:他亲吻的那个人就是耶稣。逾越节那天,耶稣跟12个门徒坐在一起,共进最后一次晚餐,他忧郁地对12个门徒说:“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中有一个人要出卖我了!”12个门徒闻言后,或震惊、或愤怒、或激动、或紧张。《最后的晚餐》表现的就是这一时刻的紧张场面。
四 《最后的晚餐》的历史故事和创作背景。
历史故事:讲述了耶稣在逾越节的前夜,和他的十二大门徒坐在餐桌旁,我们都知道这是耶稣的最后一顿晚餐,就跟画作题目中说的一样,在就餐时,大家也是交头接耳的聊聊天,然而就在这个时候,耶稣突然感觉到非常的忧伤。
他告诉他的门徒们,他将会被其中一人出卖,但是耶稣并没有说这个人就是犹大,他们也显得非常的忧伤,并且每个人都对耶稣说:“主啊!不是我吧?”耶稣终于回答说:“同我一起将手伸入菜盘子上的人就是出卖我的人”
创作背景:15世纪90年代,小说家马泰奥・班代洛还只是个孩子,班代洛常会看着列奥纳多・达・芬奇在修道院的北墙上工作来打发时间,达・芬奇当时正在绘制斯福尔扎时期一幅伟大的杰作――《最后的晚餐》。
(4)最后的晚餐的故事扩展阅读
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的最初创作构思起步于卡斯塔尼奥的作品。在达・芬奇的草图中,一字形排开的构图,犹大独自坐在长桌的另一边,耶稣正把面饼递于犹大的面前,众人的注意力都转向了犹大。为了形成众人对犹大的压倒一切的气势,达・芬奇在草图中升高了视平线。达・芬奇在草图中也学习了卡斯塔尼奥的做法,让门徒约翰伏在桌上。
而以前传统的画法是根据圣经原典的描述,让约翰投于耶稣的怀中。草图上的每一个人,几乎都照搬了来自生活的素材,人物都具有剧烈的情态,动作幅度较大,却少有相互的联系。达・芬奇继承了卡氏对宗教题材的情节化的处理方式――在画中讲一个生动、真实的故事。
这种宗教题材的世俗化倾向在15世纪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当时,许多画家喜欢把圣经故事展现于此时此地的现实环境中,并常常在其中画上自己和朋友的形象,以此为荣。
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不仅标志着达・芬奇艺术成就的最高峰,也标志着文艺复兴艺术创造的成熟与伟大。
这件作品达到了素描表现的正确性和对事物观察的精确性,使人能真切感受到面对现实世界的一角,在构图处理上也取得了巨大成就,人物形象的组合构成了美丽的图案,画面有着一种轻松自然的平衡与和谐。
五 达芬奇的作品 最后的晚餐 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是什么
《最后的晚餐》壁画取材自圣经马太福音第26章,描绘耶稣在遭到罗马兵逮捕的前夕回和十二门徒共进答最后一餐时预言“你们其中一人将出卖我”后,门徒们显得困惑、哀伤与骚动,纷纷询问耶稣:“主啊,是我吗?”这时,唯有坐在耶稣右侧(即画面正方左边第三位)的叛徒犹大惊慌地将身体往后倾,一手抓着出卖耶稣的酬劳、一个装有三十块银币的钱袋,脸部显得阴暗。
根据圣经新约全书:马太福音26:20-29;
马可福音14:17-25;
路加福音22:14-23;约翰福音13:18-30记载最后的晚餐如下:
“主耶稣被卖的那一夜,拿起饼来,主谢了,就擘开,说:‘这是我的身体,为你们舍的;你们应当如此行,为的是纪念我。’饭后,也照样拿起杯来,说:'这杯是用我的血所立的新约;你们每逢喝的时候,要如此行,为的是纪念我。’你们每逢吃这饼,喝这杯,是表明主的死,直等到他来
六 达芬奇的名画《最后的晚餐》的故事背景是什么
《最后的晚餐》是基督教新约圣经记载的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几乎被所有宗教画家描绘过。但在达・芬奇为米兰格雷契寺院食堂画《最后的晚餐》之前,所有的画家对画面艺术形象处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把犹大与众门徒分隔开,画在餐桌的对面,处在孤立被审判的位置上。这是因为画家们对人的内心复杂情感无法表现,从形象上难以区别善恶。由于达芬奇对人的形象和心理作过深入的观察和研究,能从人物的动作、姿态、表情中洞察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并表现出来。
画家选择的瞬间情节是耶稣得知自己已被弟子犹大出卖,差弟子彼得通知在逾越节的晚上与众弟子聚餐,目的并非吃饭,而是当众揭露叛徒。当耶稣入座后即席说了一句:“你们中间有一个人出卖了我。”说完此话,引起在座的众弟子一阵骚动,每个人对这句话都作出了符合自己个性的反映:有的向老师表白自己的忠诚;有的大感不惑要求追查是谁;有的向长者询问,整个场面陷于不安之中。过去的画家无法表现这一复杂的场面和弟子们各不相同的内心精神活动,唯达・芬奇从现实生活中对各种不同个性人物的观察,获得不同的个性形象,于是在画中塑造了各不相同的人物形象,观赏者可以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对画中人作出不同的心理分析。
画家描绘的弟子们的心理和情态,在现实生活中都可以找到相似的模特儿,可是叛变者的形象是很难画的。达芬奇为塑造犹大的形象已停笔几天,他常站在画前沉思。当时请达・芬奇作画是按时付酬金的,后几天不动笔使院长十分恼火,并打算扣芬奇的工资。院长将想法通过总管告诉达・芬奇,达・芬奇说了停笔的原因。总管虽能理解,但扣工资非他本意,而是承院长旨意。这时达・芬奇转首看看院长,立即表示可以很快完成犹大的形象,如果实在找不到犹大的模特儿,就把院长的头像画成犹大,总管会意地笑了。后来米兰大公来看芬奇已完成的画,一见坐在犹大位置上的是院长,他笑了,并说:我也收到修士们的指控,说他克扣修士们的薪金,他和犹大是一个样的,就让他永远地坐在这里吧。大公对芬奇说:“他对你不公平,你巧妙地报复了他。”达・芬奇之所以用院长作模特儿,并非完全是出于个人的报复,而是发现院长和犹大都很贪婪金钱,他们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所以犹大是作为贪财、叛卖、邪恶的典型而进入达・芬奇的作品的。
这幅在格雷契寺院食堂墙壁上的宏大画面,严整、均衡,而富于变化,无论从构思的完美、情节的紧凑,人物形象的典型塑造以及表现手法的纯熟上都堪称画家艺术的代表。它也是人类最优秀的绘画作品之一,由于它的问世而使达・芬奇名扬世界。
七 最后的晚餐的故事
最后的晚餐是《圣经》记录耶稣基督在地生活时发生的几个重大事内件之一。最后的晚餐描述了两容千年前耶稣基督被捕和在罗马十字架上受难之前,同他的门徒一起吃的最后一顿饭。最后的晚餐包含许多重要理论,是全世界基督徒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最后的晚餐发生在预备犹太人逾越节的晚上,它是犹太民族的一个神圣时刻,为了纪念神在埃及将犹太人从击杀头生儿的死亡灾难中拯救出来。耶稣有目的地安排了晚餐,指示门徒在那里设宴。十二门徒在晚餐时和晚餐后都跟耶稣在一起。就在这里耶稣预言彼得将在鸡叫之前三次不认主,后来应验。耶稣还预言门徒犹大将出卖他,这也应验了。最后的晚餐是基督被捕和受难之前同门徒的最后一次聚会。
八 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的背后故事
《最后的晚餐》惊现画中画
意大利一位名叫斯拉维萨・派西的电脑数据专家日前宣称,他在达・芬奇名画《最后的晚餐》中发现了尚不为人知的隐秘人物图像。这一发现立即在国内外引起轰动,令许多热衷于研究达・芬奇及其《最后的晚餐》的爱好者兴奋不已。
斯拉维萨今年36岁,出生在意大利北部城市曼图瓦。有一天他在翻阅杂志时,不经意看到一幅《最后的晚餐》的图片。斯拉维萨注意到,图片中间部位有一个模模糊糊类似阴影的奇怪图案。于是他将图片剪下对折后,尝试着从逆光角度进行观察,结果看到了一些相吻合的线条,但纸张背面的广告干扰了他的视线。斯拉维萨灵机一动,将图片扫描放大后打印了两份,一份用正常的纸,另一份则打印在透明的纸上,然后再将透明纸上的这幅画左右反转后覆盖在第一幅画上。此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画面中居然出现了两个除耶稣和十二门徒以外的人物形象!
斯拉维萨在米兰向媒体展示了自己在《最后的晚餐》中的新发现:出现在画面右边的人物很可能是一位圣殿骑士,而在画面的正中间,怀抱婴儿的圣母玛利亚的形象清晰地显露出来。原作中作为背景的远山,此时则变成了这两个人的头冠。“两个人物形象的线条勾勒如此精准,说明这不可能是一个简单的巧合,”斯拉维萨坚持自己的发现,“但我确实无法解释,在当时技术条件并不发达的情况下,达・芬奇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斯拉维萨还向媒体透露,在发现了这个秘密之后,他又在达・芬奇的其他绘画作品如《蒙娜丽莎》和《自画像》上做了相同的实验,其结果竟然和他在《最后的晚餐》中的发现惊人的相似,画面中均有隐藏的图案存在,只不过后者的图像更为清晰罢了。斯拉维萨认为,这表明达・芬奇有在其画作中隐藏其他图案的偏好。
由于《最后的晚餐》向来是世界各国达・芬奇爱好者研究和热议的话题,这一发现再次引发了人们关于这幅画的隐含意义的争论。许多人可能记忆犹新,美国作家丹・布朗在其畅销悬疑惊悚小说《达・芬奇密码》中,就曾经对这幅名画做过大胆的猜测。正因如此,意媒体不约而同地将斯拉维萨的这一发现称为新的“达・芬奇密码”。但斯拉维萨却声称,他虽然读过丹・布朗的这本书,但自己并不是其狂热的拥趸。只是在一位从事艺术研究的朋友的强烈建议下,他才决定公布自己的发现。
不过,米兰市文化局长、著名艺术评论家维托里奥・斯加尔比却并不认同斯拉维萨的观点。他表示,“尽管对整件事的来龙去脉还不是很清楚,但我认为这一说法是站不住脚的。众所周知,《最后的晚餐》是经典的福音派肖像画,画中不可能存在其他隐藏的图案。只有无知的人才会根据自己的想象,在其中加入非正统的元素。这只是他们的凭空创造而已,和达・芬奇本人的想法无关。”
尽管如此,斯拉维萨的新发现还是引起了各地达・芬奇迷们的极大兴趣,围绕《最后的晚餐》的大讨论也变得再度热闹起来。对此艺术史学家弗拉维奥・卡罗里认为,“人们之所以对《最后的晚餐》如此感兴趣,不单单是因为它的有名,而是因为达・芬奇在这幅画中包含了太多我们今人无法猜透的思想。”一位五百年前的历史人物,其本人和作品直到今天还在为人们津津乐道,身上的神秘光环居然丝毫未减,这大概也只有像达・芬奇这样集科学和艺术成就于一身的天才巨匠才做得到。